经贸新闻

发布日期:2021-11-03 03:18:10

中国生物医药行业正在蓬勃发展

  中国生物医药行业正在蓬勃发展,它产生的影响力正在触及全球,中国也成为这一生态系统中举足轻重的成员,将对行业未来发展有着深远影响。国际投资者正在寻求更多能够表明中国生物医药行业走向成熟的标志,是否拥有中国自主研发的原创一类新药成为其中一个重要参考指标。近年来,一些中国生物医药企业通过引进授权的方式,希望在创新药领域实现“弯道超车”。但“十四五”期间,原创新药新靶点和新机制的重要性更加凸显,也使这些原本通过授权模式迅速扩张的企业面临挑战。

  肿瘤药蓬勃发展

  根据研究机构IQVIA近期发布的报告估计,中国生物医药公司开发的早期肿瘤药物在全球的占比,已经从2015年的6%已增至目前的18%;中国在下一代肿瘤生物治疗领域的总份额已经达到13%。报告认为,2020年是一个转折点,中国开发的多个创新药被大型跨国制药公司引进使用。

  对外特许授权药数量的增长也表明中国生物医药企业正在逐步走向全球。过去一年中,中国生物技术公司至少达成了5笔价值超过10亿美元的对外授权交易,最新的一项交易是今年8月荣昌生物与美国生物技术公司Seagen达成的一项价值高达26亿美元的抗肿瘤药协议,该疗法有望直接挑战罗氏以及阿斯利康/第一三共乳腺癌疗法,并在治疗膀胱癌和胃癌方面也显示出前景。

  中国近年来将肿瘤药研发作为生物医药行业发展的重中之重。有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去年癌症死亡人数占全球的30%,占全球新诊断癌症病例的24%。

  近一二十年,中国一大批医药领域的“开拓者”从海外回国创业,掀起了中国生物药发展的浪潮,中国生物医药行业的发展逐渐从仿制药走向创新药。随着“十四五”提出要集中力量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解决一批药品、医疗器械、医用设备、疫苗等领域“卡脖子”的问题,中国大量的生物药企正在面临“二次创业”,也就是从药物的靶标发现开始,做真正的原创药。

   创新药弯道超车“买买买”

  尽管分析师预测中国未来对外生物药授权数量增长将成为趋势,但目前中国原创新药的研发仍处于早期阶段,在新机制、新靶点的发现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为了弥补早期药物发现阶段的不足,中国生物药企近年来采取了大量“买买买”的策略,通过引进全球新药实现“弯道超车”的捷径。这种模式在业内被称为“license in”模式,代表企业包括再鼎医药、云顶新耀、德琪医药等,三家公司都已登陆资本市场。

  蜂拥而上的新药“买手们”也推动了“license in”交易的价格。仅今年上半年,已经披露的国内生物药企业中,金额超过1亿美元的“license in”交易数量就接近20起。近年来包括百济神州、恒瑞医药、复星医药等企业也频频出手此类交易,迅速扩充产品线。

  引进产品扎堆的影响除了推高交易价格之外,带来的另一个弊端是同质化现象严重。热门靶点PD-1单抗就出现资本和临床试验过度涌入的显现,极大地浪费了审批资源和临床研究资源。

  为此,今年7月,国家药监局药品审评中心(CDE) 发布《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的肿瘤药物临床研发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指出确定研发立题和临床试验设计,应该以临床需求为导向,实现患者获益的最大化。在涉及到临床对照药物部分,《指导原则》提出,应尽量为受试者提供临床实践中最佳治疗方式/药物。

   调整方向挤掉泡沫

  中国生物医药企业之所以能走向全球,不仅受益于人才,也受益于资本。根据研究机构Refinitiv的数据,去年有 19家中国生物技术公司IPO,其中大部分在香港,融资总额为52亿美元。2019年,中国13家IPO生物技术公司融资额约为20亿美元。而今年到目前为止,已有20家中国生物技术公司IPO,融资总额达到46亿美元。另据香港证券交易所文件现实,有近30家中国生物技术公司IPO正在筹备中。

  但资本市场也催生了新药研发企业的泡沫。为此,监管部门正在提高对计划上市的生物医药企业创新能力要求的门槛,阻止以IPO为目的的“license in”企业上市。今年至今,已有多家主打“license in”模式的生物医药企业被科创板拒绝。上个月,旗下拥有十多个“license in”项目的海和药物与IPO失之交臂;今年1月,天士力也撤回申报材料,终止科创板上市。

  针对如何看待新药研发企业市场泡沫的问题,专家表示:“这些年有些创业公司成功了,再加上中国的大环境、政策法规这些生态系统改善了,大家觉得春天来了,什么花都要开了,不排除有泡沫。这个过程是一个大浪淘沙的过程。真正好的公司不存在有泡沫,除非大环境受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