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0-03-09 10:39:48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持新发展理念,聚焦高质量发展,围绕助推产业升级、降低社会成本、提升城市能级目标,加快建设空港、海港、高铁、陆港四大枢纽经济区,培育壮大特色枢纽产业集群,切实把枢纽优势转化为发展竞争优势,促进枢纽、产业和城市融合发展,推动无锡全面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大局,建成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华东地区重要物流与供应链枢纽、长三角枢纽经济创新高地。
(二)发展目标
“十四五”期间,聚焦枢纽设施功能提升和枢纽经济产业体系建立,深化区域协同合作,形成各枢纽经济区错位联动、优势互补、齐头并进的发展格局,打造具有较强规模效益和辐射带动作用的特色枢纽产业集群。至2025年,空港旅客吞吐量达15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达30万吨,海港货运吞吐量达2.5亿吨、集装箱吞吐量力争达100万标箱,高铁服务区域客流的集散能力大幅提高,陆港对物流资源的整合能力显著提升,枢纽经济成为无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经济品牌。
二、高起点推进四大枢纽经济区建设
(三)推进空港枢纽经济区建设,打造区域性航空集散枢纽、华东地区快递集散中心、苏南临空产业集聚高地。围绕长三角区域性枢纽机场定位,主动承接上海溢出效应,做大做强苏南硕放国际机场。以空港经济开发区、苏南快递产业园区、无锡高新综保区为载体,加快建设空港枢纽经济区,推进苏南快递产业园区创建省级示范物流园区,创建生产服务型(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提升枢纽服务能级。完成苏南硕放国际机场总体规划修编,加快实施机场改扩建工程,建设快速脱离道和平滑拓宽项目;加快推进312国道快速化改造、飞凤路、地铁3号线、地铁4号线二期等重大工程建设;探索无锡地铁与苏州地铁、常州地铁的互联互通,完善以空港为中心的多向放射性城际铁路网,构建以苏锡常快线为骨架,带动江阴、宜兴,辐射苏州市区、张家港、常熟等周边地区的高效集疏运体系;全力对接军民航部门,加快实现航班进离场分离和雷达管制,进一步释放空域和跑道容量,拓展加密国际国内航线航班;加快航空快件中心、国际邮件互换局、跨境电商监管中心建设,完善构建特定进口商品指定口岸平台,推进通关便利化。推进航空货运发展。开展苏南硕放国际机场第二跑道项目前期论证,推进客货分离运行,规划建设跑道东侧货运区及相关配套设施,为航空货运发展拓展空间;加大空港与临空产业的联动互促,鼓励与航空物流龙头企业、大型跨境电商、国际贸易公司的开放合作,织密航运网络,拓展东南亚、东北亚、欧美等洲际货运航线,大力发展国际全货机运营,率先打造货运枢纽机场。优化临空产业体系。以争创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为目标,整合临空货运资源,加快迁移不锈钢交易、公路快递等与航空关联性较弱的产业,为国际快递、航空分拨集散释放空间;合理布局航空货运区、临空现代服务业区、临空先进制造区、城市功能区,集中力量推进临空核心区建设;引导推进临空特色产业和依赖航空物流配套的高端产业集聚发展,着力培育航空物流、临空先进制造、高端商务商贸等特色产业集群,加快港产城一体化发展。形成区域发展合力。推进长三角机场群协同发展合作,加强与上海浦东、虹桥机场对接协作,更好整合地区资源、提高协同效率,开辟苏南硕放国际机场发展新路径。进一步整合新吴区和机场集团的相关管理职能,理顺管理体制;加强对空港枢纽经济区的组织领导及工作协调,全面推进空港枢纽经济区建设和运行,加快省级示范物流园区、生产服务型(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的创建工作。
(四)推进海港枢纽经济区建设,打造长江经济带江海联运枢纽、面向全球的分销分拨中心、临港先进制造业集聚区。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加快港产城融合发展,推进无锡(江阴)港转型升级,打造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组合港。以临港经济开发区和江阴综保区为载体,整合港口物流资源,加快建设海港枢纽经济区。整合提升港口综合功能。进一步调整港区功能分工,优化空间布局,加强岸线资源整合,补齐液化天然气(LNG)码头、平行进口汽车滚装码头、大宗件杂货码头等专业性功能性短板,加快码头功能化改建和公共化改造,优化船型货种结构,大力发展集装箱多式联运,提升港口中转联运能力;加强港口与市域骨干交通网的有效衔接,加快锡澄轨道线、新锡澄路北延、徐霞客大道、长山大道等建设,推进江阴第二、第三过江通道建设,配合推进新长铁路复线电气化改造前期工作,着力提升港口集疏运效率。提升港口服务产业能力。推进港口和临港经济开发区的联动发展,加强港口对本地产业、腹地经济发展的支撑,拓展综保区服务领域,提高航运物流、保税物流和服务贸易水平;完善航线网络,增辟加密至日韩、东南亚的近洋航线,有效对接上海港、宁波港等的远洋航线,构建北至辽宁、南至海南的沿海内贸干线网络,强化至长江中上游各港口、苏北内河港口的内河中转航线,打造江海联运服务中心。加快发展临港经济。把握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主动对接对标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调整淘汰效益差、不符合环保要求的低端产业,大力建设具有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开放型产业体系,着力培育航运物流、临港先进制造、国际分拨分销等特色产业集群。
(五)推进高铁枢纽经济区建设,打造现代新兴产业创新高地、区域性特色功能集聚区、长三角一体化先导示范区。围绕全国性铁路枢纽定位,构建以高铁无锡东站、无锡站为龙头,高铁惠山站、新区站、江阴站、宜兴站为联动,服务全域、辐射周边、集聚高效的“2+4”高铁枢纽群,以锡东新城商务区、无锡站前商贸区和惠山城铁商务区、新区站前商务区、江阴站区、宜兴站区为载体,建设各具特色、产业鲜明的高铁枢纽经济区。综合提升区域发展能级。引导各枢纽结合自身定位、地区特色和发展需求,建成集综合客运、换乘中转、商贸服务等功能为一体,规模适宜、风格独具、无缝衔接、设施齐全的交通综合体;突出产城融合、站城一体,建设高铁枢纽门户、商业商务中心、生活宜居新城,加速形成地区聚集效应,打造新兴经济增长极;强化同城效应,完善枢纽对外交通网络,提高聚流辐射能力,推动惠山站成为沪宁城际与盐泰锡常宜城际的十字交叉点,推动宜兴站成为宁杭高铁与盐泰锡常宜城际的交汇枢纽,推进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市郊铁路、城市轨道“四网”融合发展,实现多线并站、多轨交汇,促进枢纽间交通互通、信息互联、业务对接。优化临铁经济发展格局。引导各枢纽经济区聚焦核心产业,打造产业地标,形成优势互补、错位发展新格局,锡东新城商务区围绕总部经济、人工智能、生物医药、产业金融、信息服务、创新孵化、高端商务商贸等产业,无锡站前商贸区围绕高端商务商贸、旅游服务、金融服务、休闲娱乐、信息服务、文创服务、科技研发、商务会展等产业,惠山城铁商务区围绕总部经济、生产性研发设计、智能制造、商务商贸等产业,新区站前商务区加强与苏南硕放国际机场联动,围绕商务商贸、新一代信息技术、物联网、科技研发、科技服务、服务外包等产业,江阴站区围绕高端商务商贸、信息技术咨询、旅游休闲、健康养生、会展服务等产业,宜兴站区围绕文化创意、生态旅游、健康医疗等产业,重点吸引国际跨国公司总部和国内知名企业总部落户,促进枢纽经济与总部经济融合发展。
(六)推进陆港枢纽经济区建设,打造立足苏锡常、服务华东地区、辐射全国的智慧物流陆港。以创建生产服务型(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为目标,发挥无锡至江阴、宜兴公路货运主通道,新长铁路藕塘编组站,无锡内河港惠山港区“三合一”优势,依托并强化西站物流园“公铁水”联运功能,建设陆港枢纽经济区,加快推进石塘湾信息物流园、禾健物流基地的现有零担专线资源整体迁移,将干支衔接、区域集散分拨等功能布局在城市外围。加快陆港枢纽特色发展。综合考虑陆港枢纽在服务区域经济、支撑制造业发展、提升无锡物流枢纽地位等方面的重要作用,重点发展智慧物流、区域分销、分拨配送、智能物流装备制造、物流信息、物流金融等产业,打造智慧物流产业集群。发展以车(船)货智能匹配、车辆(船舶)智能调度、交通智能引导为核心的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实现对货运资源的全面整合与规范化管理。推进既有园区转型发展。加快制定石塘湾信息物流园、禾健物流基地转型发展实施方案,推进公路运输资源整合和业态功能提升,逐步剥离公路干线运输功能,增强城乡共同配送、供应链管理、物流信息服务、分销分拨等功能。
(七)加快物流业发展提质增效。围绕区域性物流枢纽定位,构建新型物流运作体系,推进要素集聚、功能提升、产业升级、互促发展;完善区域物流基础设施网络,强化交通组织引导,加强企业自律和行业监管,严格货运合规安全运营,提高物流业产业效能和创新能力,增强物流服务实体经济的新动能。培育现代物流新业态新模式。加快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转型升级,打造多式联运、制造业供应链、保税物流、电商快递物流、公路集散分拨、智慧物流等六大物流体系;积极发展网络货运(无车承运人)、卡车航班、高铁快运、冷链物流等新业态,建设干支配一体化城乡配送三级网络。推进物流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优化物流园区与工业园区的空间布局,增强服务关联度;利用枢纽聚集的大量资源要素,为制造企业提供高效的物流服务,推进个性化定制化供应链管理,降低企业成本,提升区域竞争力,支撑制造业高质量集群化发展。整合优化铁路货运场站布局。推进高新物流园转型升级,加快铁路专用线建设,研究高新物流园与铁路无锡南站、中储物流南货场、硕放不锈钢市场等节点的货运功能的整合方案,将大宗货物集散分拨功能布局至城市外围,集中铁路二类口岸、水运二类口岸的通关便利优势,推进“公转铁”“公转水”,加快发展铁水联运。深入实施“互联网+”高效物流。借助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5G、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手段,推进信息要素集聚,实现线上线下互通,加快打造综合性、专业性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和货物配载中心,提高物流信息化智能化水平;提升空港物流园、西站物流园、长江港口综合物流园、通江物流园、无锡食品科技园等园区业态功能,优化完善公共配套,实现集聚集约规范发展。
三、高标准构建枢纽经济发展政策支撑体系
(八)支持重大项目建设。枢纽经济区重大基础设施和产业项目优先纳入全市重大项目储备库,享受重大项目审批服务、用地安排和资金支持方面的优惠政策。对发展潜力大、带动作用强的重大项目,强化区域统筹,采取“一事一议”,按照国家规定实施相关优惠政策,加大扶持力度。
(九)支持枢纽产业发展。助推枢纽经济相关企业更好更快发展,科学确定各枢纽经济区的产业发展定位,制定各枢纽经济区的产业发展重点支持目录,符合目录方向的项目,优先享受全市各类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扶持。积极落实国家和省出台的各项减税降费政策。
(十)支持物流新业态发展。支持航空货运发展,鼓励采取多种方式吸引航空公司加大运力投入,吸引本地区及国内外货物集聚,按完成当年货邮吞吐量给予一定奖励。支持海港、内河集装箱运输发展,推进铁水联运、水水联运,鼓励散改集、件改集,按完成当年集装箱吞吐量给予一定奖励。支持网络货运(无车承运人)新业态发展,支持供应链物流、智慧物流、冷链物流、电商快递物流发展,对符合现有申报条件的项目,由市相关专项资金给予支持。实施“太湖人才计划”升级版2.0,积极引进海内外高端物流人才,支持物流产学研合作。
(十一)优化完善口岸功能。完善口岸沟通协调机制,加快推进长三角区域大通关、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加强口岸软硬件建设,在保持国际快件监管中心、进口冰鲜水产品、进口粮食、进口食用水生动物等指定口岸资质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无锡指定口岸资质的进口货物种类范围。
(十二)加强空间承载能力保障。加强对枢纽经济区用地计划支持,对区内符合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重大基础设施和产业项目用地,优先安排土地利用计划指标。对具备向省级争取用地计划条件的项目,积极开展对上争取工作。高效整合空间资源,盘活存量闲置土地,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提高土地利用强度和产出效益。
(十三)加强财政金融支持。统筹各类专项资金,支持枢纽经济区综合发展。推进政企银合作,研究设立枢纽经济区投资基金,为枢纽经济区优秀企业和优质项目提供上市、融资、风险投资、并购重组等全方位服务。积极推广应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鼓励各类社会资本通过特许经营、政府购买服务、股权合作等多种形式,参与枢纽经济区建设。